《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4-01-18 阅读量:325


周初贤臣数字化群组称述探研

陈颖飞


内容提要:周初贤臣多有以“四”“八”“十”等数字进行群组性称述,本文系统梳理这些数字化群组,考辨其内涵及形成发展,探究其史实与思想,并揭示蕴含五行思想的“四”“八”等数字构建多人群组的方式与作用。疑南宫括作为“文王四友”之一、参与营救文王两事,皆系拟构。“文王四友”“孔子四友”互为依凭,或为孔子弟子之后的儒家学者为提高孔子及其某些弟子地位而形成。“周有八士”“尹氏八士”“八虞”等周初贤人的诸多称述,与南宫氏之间,任何两者或多者,并非指同一批人。“文王四友”“周有八士”等数字化群组的建构,依托以空间比拟君臣的言说模式,系基于五行思想杂糅多种文本的产物。“乱臣十人”“民献有十夫”含义相同,“十”是虚指,暗含天命观念,体现天人相通的观念。

关键词:周初贤臣 文王四友 周有八士 乱臣十人 五行思想

作者:陈颖飞(女),1972年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外聘专家


国号“金源”说:

论女真政治文化观的嬗变

陈晓伟


内容提要:《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条“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一向被视为关于金朝国号最权威的记载。其实,志书整条叙述金上京路地理沿革和山川的内容系元朝史官拼织成篇,其所载国号取义杂糅诸说,由此形成“金源”说。我们结合金朝政治史重点分析“金源”名号在整个时代中的产生、运用和阐释。较为复杂的是,金朝统治者尽管对“大金”涵义的理解存在变化,但始终不采“阿禄阻(按出虎)为国号”说,然而“金源”一词及政治文化概念真实存在于金代主流话语体系之中。研究表明,金初并无“金源”郡望观念,“初从高丽来”代表着统治者的祖先记忆。世宗在文化复兴运动中极力构建女真文化本位观,将昔日上京会宁府作为宣传噱头,建造各种政治景观,大肆包装,使祖先传说的迁徙经历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试图从根本上证明以完颜始祖为起源的女真政权最初就发源于按出虎。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以“金源”为典型象征符号的女真王朝起源概念逐渐确立起来,“金源氏”指称女真政权即缘于此。

关键词:金源 会宁 按出虎 函普 完颜部

作者:陈晓伟,1983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水利文献的学术思想

吴漫 王博


内容提要:《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古代水利文献124部,见于经部、史部和子部,而集中于史部“河渠之属”,显示了水利文献多种类型和多元归属的著录情况。其中创设“河渠之属”明确水利文献专门知识门类的地位,既是对水利文献势成规模的重视,也是清代重视河务在目录学上的体现,并以著录书与存目书的分类标签显示等差有别,旌别兼施。在伦理政治史观的影响下,《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严为去取,尤其重视水利文献资于时政、合乎时宜的实用价值。作为《四库全书》的解题目录,《四库全书总目》一方面建构出传统水利之学知识体系的主体,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水利之学在学理上具有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其多元归属的现象反而折射出该知识门类的壮大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已然与辨章学术的目录宗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和谐。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水利文献 河渠之属 学术思想

作者:吴漫(女),1975年生,郑州大学黄河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博,1956年生,郑州大学黄河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专题研究·

“達”字新证

赵平安


内容提要:2001年,作者破译了甲骨文和齐金文中的達字,20年来引起热烈的关注和讨论。本文结合学界的讨论和新出的材料,对原来的观点作了申论和修正,认为甲骨文此字释为達是正确的,但两系说应该加以修正。達字实际上可能不止两系,齐可以单立一系。楚也不像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上从肉旁的还可以单立一个支系。甲骨文達的几种用法,都有书证可以支持,“達+敌国”时,表示挞伐。“達+友邦臣属”时,训致,表示“让……来”“让……去”,前者相当于迎,后者相当于送,笼统一点也可以训为会。“達+首”,黄天树解释为取首级,对应于文献中的得、持、取一类用法。这个解释,现在看,仍是達首最好的说法。文章同时对《尚书》等文献中達的用法作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達 甲骨文 金文 竹简 《尚书》

作者:赵平安,1964年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汉代察举郡国人数分布探微

——以贤良、文学与孝廉科为中心

杨勇


内容提要:汉代单次察举人数及其郡国分布值得再关注。内郡与边远郡受各种因素影响选举有不平衡性。汉昭帝时盐铁会议参会贤良、文学60余人,郡国所举文学占多数。从郡国总数看与应举数有较大差距。大量边远郡尤其新开郡僻远人稀文教落后,多缺乏选举条件,所举应以内郡国为主。宣帝后举贤良、文学明确针对内郡国证实了这一点。由此推断,作为察举制主体的举孝廉虽定郡国举2人,但实施中大量口20万以下的边远郡,尤其10万、5万以下的更小边远郡经常未能完成或也是常态。以《汉书·地理志》西汉末103郡为据应岁举孝廉206人,实际数当不及此。东汉和帝两次改制,孝廉察举数与人口挂钩更为合理。但在门第大兴的背景下又为权贵开方便之门,为察举制崩坏埋下伏笔。

关键词:察举制 人数分布 盐铁会议 贤良文学 孝廉

作者:杨勇,1983年生,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副教授


汉晋户籍文书的判断标准

韩树峰 郭慧琼


内容提要:学界多以记载户口信息及著录“某年籍”作为认定汉晋户籍的依据。前者固然是户籍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其他户口文书同样具有这个特点;后者既非户籍的必备要素,也无法排除其他户口文书有此特点。以此为判断标准,有可能将其他户口文书误认为户籍,同时也可能遗漏真正的户籍。不少汉晋文书将首位家庭成员标注为“户人”或“户主”,这一概念是汉晋户籍必不可少的要件。具备这一条件的,未必属于户籍,但不具备者一定不是户籍。根据这一标准判断,孙吴《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晋《楼兰户口簿稿》、前秦《建元籍》、西凉《建初籍》等文书均非户籍,其中《口食簿》系孙吴政府为征发徭役而制作的册书。

关键词:户籍 户口 籍 户主 《口食簿》

作者:韩树峰,196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慧琼,199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魏前期北族官职的汉译与改写

——以“下大夫”为中心

庞博


内容提要:北魏前期官制中的“下大夫”包含了分别来源于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两种官职。大致以孝文帝亲政为界,此前出现的下大夫,可对应为《文成帝南巡碑》中的折纥真。孝文帝亲政后,一方面新设了元士、下大夫、中大夫三个华夏式官职,将它们组成一个官职序列;另一方面,也将下大夫作为了折纥真的新译名。虽然这些官职在孝文帝官制改革进入新阶段后,都遭到了废弃,但史官根据孝文帝时新制,在历史记录中将折纥真追改为下大夫。以下大夫为中心的诸官职的汉译、改写与兴废,反映了北魏前期官制、政治体制与历史书写层面的华夏化进程,同时也提醒我们,今本《魏书》所呈现的北魏前期官制是史官修饰、润色后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扭曲、遮蔽了原本的官制实态。

关键词:折纥真 下大夫 北魏前期 北族 孝文帝

作者:庞博,1994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


北朝至唐初的库真与宫府宿卫

吴晓丰


内容提要:库真是出现于北朝至唐初的一种宿卫武职,北魏前期的斛洛真、蒙元时期的火儿赤当属其不同的译写形式,意即佩戴弓矢、箭囊,扈从人主畋猎并承担守卫功能之人。该武职大约在孝文帝颁布《前职令》前夕一度消失,北魏末年随六镇鲜卑化武人南下,以库真的新译名再次出现。在北齐,库真转化为皇帝、太子的宿卫武官,西魏北周则可能仅在霸府或王府中设立此职,隋及唐初其建制仅存于亲王府,至太宗贞观年间被废除。库真在北朝隋唐时期的建制及其演变,展现了北方民族近侍传统与中原王朝宿卫制度间的碰撞历程,反映了两种不同制度间的纠葛。

关键词:库真 斛洛真 火儿赤 霸府亲兵 宿卫制度

作者:吴晓丰,1992年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


孝与宋高宗政治的展开

何玉红


内容提要:孝的舆论营造、话语建构与行为实践,与南宋高宗朝政治有着复杂的关联。赵构即位伊始,就标举孝的旗帜,来因应称帝合法性缺失的政治困境,以此增强政权的凝聚力。迎还徽宗梓宫和韦后以尽“子道事亲之孝”,成为宋高宗君臣弥合政治分歧和合理化对金和议的有效说辞。借助太后回銮事件,宋高宗将之转化为尽孝的“政治剧”,着意塑造和展现帝王孝子的形象。《孝经》作为政治宣传的特殊符号,以多种形式和渠道进入高宗朝政治生活中,呈现出儒家经典“帝王之学”的面相。宋高宗朝政治中有关孝的“说法”与施政中的“做法”,展现出帝制时代伦理思想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往复互动。

关键词:孝 《孝经》 宋高宗 政治动员 形象塑造

作者:何玉红,1977年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研究员


君权的弹性约束:明代“执奏”研究

黄宇嘉 谢贵安


内容提要:“执奏”是明代的一种构成较为完备的政治实践,其含义即有司在接收皇帝诏旨后,暂不执行,并上奏表示质疑和反对。在明代,不仅“执奏”一词常见于政书、皇帝诏旨和臣下章奏中,六部、六科与内阁也会反复利用“执奏”遏制皇帝的独断专行。尽管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执奏”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通过舆论上的影响,对君主构成弹性约束,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轻易否决大臣们做出的决策。清初出现的对君主施行刚性约束的制度构想,亦是此种弹性约束的延伸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明代君主的独裁权力比以往学界所估计的要小。

关键词:执奏 君权 弹性约束

作者:黄宇嘉,1995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谢贵安,1962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清初江南五府之州县吏役钱粮

侵欠问题初探

——以韩世琦《抚吴疏草》题报为中心

雷炳炎


内容提要:清代州县吏役经办地方钱谷刑名等事务,与州县官一同维持着地方机构的运转,地方行政把吏役推向权力前台,但吏役对基层行政的作用,是与其腐败堕落问题共生并存的。江南为清朝财赋重地,在办理地方钱谷过程中,吏役侵贪舞弊堪称典型。明代的南直隶亏空就成常态,钱粮弊害多由吏役侵挪所致。清初的制度缺失,地方对吏役管理失控,导致江南五府吏役侵盗更加有恃无恐,侵蚀国帑几近疯狂。奸吏蠹役或撮借透支,或通同挪移,滥支混放,造成钱粮牵混不清。甚者假公济私,捏名冒支,将百姓已完项款归入私囊。事后官府严催重究的施压,虽使部分侵欠钱粮物料得以追回,但追讨侵欠有着无法想象的难度,逾期不能完项更为多见。康熙初年,鉴于顺治年间吏役欠项徒留虚额,朝廷更是两度降诏,概行宽免,清廷明令放弃追讨的做法,不仅影响到惩贪治吏的实效,而且使地方钱粮亏空也成为清王朝的不治之症。

关键词:清初亏空 江南吏役 侵欺 挪移 追赔

作者:雷炳炎,1965生,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读史札记·

修订本《梁书》勘误一则

何良五

作者何良五,1991年生,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资治通鉴》“纲典”注文辨正

芮文浩

作者芮文浩,1974年生,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70K
上一篇:《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中国哲学史》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