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2023年第12期目录及重点文章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4-04-03 阅读量:111



论“两个结合”及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意义

乔清举


[摘要]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近代中国面临的既要维持自身文明的道义高度,又要实现现代化的两难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即产生了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提出是“第一个结合”的生动体现。提出“第二个结合”、强调“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两个结合”辩证统一,“第一个结合”包含向“第二个结合”发展的逻辑,“第二个结合”完成了这一逻辑,把“结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确立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华文明维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性、结构性、建设性力量。“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两种理论的对接,一个文明实体——中华文明——的赓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类型的世界责任,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承担的文明责任。

[关键词]“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D61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

戴木才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首先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形成了所谓的西方式现代化。唯物史观认为,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本质决定了其被超越的历史必然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实现了从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本位到人民本位的制度置换,创造性地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超越。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建构了以共建共享、历史主动、和平发展、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等为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从而超越了以逐利本性、自发生成、丛林法则、全面扩张、唯我独霸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创新发展丰富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创造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易》中的性命哲学发微——以会通《大学》《中庸》《周易》为视角

张文智


[摘要]《易》教的目的是让人们“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人只有做到尽己之天性,才可能圆满天命之分量,此乃一积德累善之过程。后天世界虽有善恶之分,但人们只有通过积德累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而“至善”之境又可以通过“定、静、安、虑、得”等次第工夫证得,并据此以“外明明德”以彰显道之发用。这就是“继之者善”之意。“成性”即是“成诚”,即是“成己、成物”,即是成道而无所不成,这就是“成之者性”之意。“继善成性”说旨在劝勉人们由人道上合天道。天道变而不失其常,而人道变而易失其常,故人必须通过返修才能上合天道,必须通过“利贞”才能上达“元亨”,如此才能“正性命”而“保太和”。每一卦皆有太极之理,每一爻皆具性情之真。如能在实践中见此太极之理、性情之真,即可由情复性,即可尽人道而返天道。

[关键词]周易;性命哲学;大学;中庸

[中图分类号]B2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礼乐文明的根基重建:《中庸》主旨新探

孟琢


[摘要]《中庸》的阐释史分为性命之学与礼乐之学两大系统,它们可以在对《中庸》的整体性与历史性理解中得以统合。面对礼崩乐坏的文明危机,子思对“性与天道”进行创造性阐发,为礼乐之道重建哲学根基。在“训诂通义理”的阐释路径中,穆、中、静、禘分别是理解《中庸》天道、人性与礼乐的关键词。《中庸》的天道观统摄了隐微、生生、有序三重含义,可以概括为“生生之和”;《中庸》的人性论体现为未发的有序性;和谐有序的天人之道为《中庸》建立贯通天人古今的礼乐文明提供了哲学基础。《中庸》对“诚明”的阐发蕴含着深刻的礼乐精神,“诚”在礼乐文明中得以展开。中国哲学的特质体现为哲学根基与文明传统的契合,这是把握《中庸》义理统一性的关键。

[关键词]《中庸》;天道;人性;礼乐;训诂通义理

[中图分类号]B2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


思之受动性及其局限——从笛卡尔的“Videre Videor”谈起

黄作


[摘要]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创造性地解读了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谜一般的表述——“videre videor”(“在我看来我看到”),用“自身感受”理论突出了感知的根本维度;马礼荣则通过吾身(合一或肉)现象学进一步彰显了这一原初感知的价值,由此,他们都主张把“我思”的确定性还原到这种感受性。通过分析《指导精神的规则》《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和《灵魂的感受》中的相关文本,梳理笛卡尔“思维活动”(cogitatio)概念的由来和发展,可发现笛卡尔在感受性问题上确实推进得非常彻底,即他主张所有思维活动都可以是受动的。但是,单独的感受性或受动性一面有其局限,无法决定“我思”的明见性和确定性;相反,带有亚里士多德主义色彩的行动理智和受动理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会更适合解读“我思”之确定性。

[关键词]最初的看起来;原初的感知;思维活动;受动性

[中图分类号]B504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



70K
上一篇:《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中国人事科学》2023年第1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