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2023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3-09-18 阅读量:787
本期目录








美国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作品选


口述(小说)


李亚莎译 / 7


亨利·詹姆斯、托尔斯泰和我的第一部小说(随笔)


龚璇译 / 56


爱愁(随笔)


李博闻译 / 74




边境上的幽灵:移民经历书写专辑



魂归印度(小说)


〔美国〕珍·巴特作 鞠薇译 / 88


独白二则(小说)


〔以色列〕季·鲁宾娜作 刘早译 / 112


如幽灵一般(小说)


〔塞内加尔〕布·鲍·迪奥普作 孟瑶译 / 143


职业面孔(小说)


〔塞内加尔·法国〕法·迪奥姆作 李琦译 / 153


给我英语吧(小说)


〔加拿大〕江艾作 高麒鹏译 / 165


冲绳依旧在(小说)


〔秘鲁〕奥·比嘉·大城作 刘犀子译 / 181


重回蒂华纳(散文)


〔阿根廷〕莱·塔里菲尼奥作 韩璐译 / 193


雪与边境(散文)


〔墨西哥〕亚·阿吉拉尔作 张礼骏译 / 204


柏林三断章(散文)


〔斯洛文尼亚〕阿·施特格作 吕有萍译 / 214


何为家?何以为家?(访谈)


〔英国〕卡·菲利普斯皮·耶尔作 吕有萍译 / 222




中篇小说



浮华世界


〔俄罗斯〕塔·托尔斯泰娅作 许力译 / 233





评论



浪漫主义诗学与侦探小说之源  陈雷 / 278




诗歌



德拉戈莫先科诗选


〔俄罗斯〕阿·德拉戈莫先科作 吴婵艳译 / 293




简讯



《世界文学》苏州、杭州调研活动圆满结束 / 318


“文本内外:外国文学翻译与动态研究研讨会”成功举办 / 319


内容提要



美国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作品选

辛西娅·奥齐克(1928— )是美国文坛的常青树,以小说和学术随笔见长。从196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信任》以来,一直著述不断,有《大披巾》《普忒梅瑟档案》《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等作品。近年来,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2009年推出了短篇小说集《口述》,201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陌生的躯体》,二者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奥齐克在学术散文方面也成就卓然,到2017年,她已经发表了《争论与困惑》《比喻和记忆》和《脑中的声音》等十余部学术散文集,在批评界和学术界很有影响力。

《口述》讲的是英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约瑟夫·康拉德与各自雇用的女抄写员之间发生的一些趣事。奥齐克生动地描写了詹姆斯和康拉德的生活状态,模仿他们的说话口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亨利·詹姆斯、托尔斯泰和我的第一部小说》是译自《脑中的声音》的一篇学术随笔。奥齐克在文章中详述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信任》是怎样写出来的,它的缘起,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最终如何历尽磨难得以发表。文章的内容含量很大,顺带还介绍了20世纪初的西方文坛气象,对乔伊斯、艾略特、海明威、罗伯-格里耶等作家都有涉及,尤其突出了詹姆斯对奥齐克的影响。《爱愁》是译自《争论与困惑》的一则生活随笔。几段动人的单相思经历有趣地说明了一个道理:谁都摆脱不了激情的诱惑,但生活终究要回归平实。



边境上的幽灵:移民经历书写专辑

如今我们正处于大规模迁徙和高速流动的时代。由全球发展不均衡造成的跨国移民问题日益凸显并变得越发复杂。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有将近百分之四的人口不在其出生国或母国生活。跨国迁徙所涉及的人类经验,如移民群体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和身份危机,所处的边缘位置和他者处境,是超越这个群体、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母题。文学创作者钟情于书写移民经历,部分原因正在于此。在移民作家笔下,迁居他国的人群,包括逃离天灾人祸的难民,要穿越地理边界才能抵达目的国,还要突破社会制度阻隔和文化壁垒,构筑牢固的心理防线,才能在“不适之地”扎根立足。在此过程中,他们反复游走于想象的母国与居留国、过往与现在、回忆与现实、认同与求异之间,寻找着可以穿墙破壁、改头换面的关口,犹如一群面目模糊、日夜游荡于边境墙外的幽灵。本期话题专辑为广大读者推荐一组书写这群“幽灵”的生活经历的作品。

阿根廷作家莱昂纳多·塔里菲尼奥在纪实散文《重回蒂华纳》中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详略有别地描绘了一群被逐出美国、聚集在美墨边境的难民的生活面貌。作者将这群人称作“幽灵”:他们没有证件和工作,无家可归,无人相助,其他人“看得见”他们,却并未“真正看见”。专辑中另一篇书写美墨边境的文章是亚斯纳亚·阿吉拉尔的《雪与边境》,该文从现代民族国家权力之争的角度来审视今日美墨边界的难民危机。

塞内加尔作家布巴卡尔·鲍里斯·迪奥普的短篇小说《如幽灵一般》着力刻画某位已经飞越母国边境、暂居欧洲社会的北非移民的心灵世界。作家时而采用自陈心曲的第一人称,时而换用倾身对谈的第二人称来讲述这名清洁工在人潮涌动的欧洲街头的所见所感。另一位塞内加尔作家法图·迪奥姆的小说《职业面孔》以富含讽刺的漫画笔法揭开了非洲新移民的面容如何在当地社会话语里被抹去了思想标记,转变成代表低贱职业和人格的“牌照”。

新移民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其从事的体力工作之间的错位关系同样可见于以色列女作家季娜·鲁宾娜的《独白二则》。这篇小说包含两个故事,都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形式展开,犹如两场戏谑幽默的脱口秀。《鲷鱼科的大眼皇帝鱼》除了让人“笑不活”的情节主线外,还穿插有不少讲述俄罗斯移民生活、吐槽以色列当地社会风尚的精彩段子。另一个故事《那么,我们继续吧!……》里的女主人公本是电气工程师,但移居以色列后,同样做起了与身体有关的工作:人体模特。小说标题暗示她遭遇种种挫折(如被污蔑为偷盗宝石的俄罗斯小偷)后依旧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加拿大90后作家江艾的科幻小说《给我英语吧》以虚构的语言交易体系揭示了新移民的语言资本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关联。新移民所掌握的优势语言越丰富,所积累的词汇越复杂抽象,就越能充分参与居留国的社会生活,在公共议题上就越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相反,语言使用复杂度的不断降级意味着外来移民与当地社会的优势阶层渐行渐远,生存空间逐日缩小,直至沦为“默者”。与《给我英语吧》的主角情况不同,《魂归印度》的主角丹在众人口中出场时已移居美国多年,受过优质教育,在一家软件公司担任工程师。这位早已跨入美国国境的印度移民很难说已经翻越那道无形的文化边境,这从他未能跻身公司管理层这个细节可以得到印证。作者珍妮·巴特侧重表现其他人物如何理解这位外来移民的遭遇,凸显他们与谈论对象之间的隔阂,他们言谈里流露出来的或微妙或直白的种族歧视。

有些跨境移民者更像是精神意义上的自我放逐者和救赎者。在斯洛文尼亚作家阿莱什·施特格的散文诗《柏林三断章》里,叙述者如梦呓的鬼魂般漫游在柏林这座文化名城,穿梭于满城的“裂隙”之间,目睹着它神奇的“变装”史,探寻着那些象征割裂与隔绝的历史痕迹。秘鲁作家奥古斯托·比嘉·大城在《冲绳依旧在》中通过讲述一位侨居秘鲁多年的日本老人逝世前两天的生活,向我们展现了移民经历悲剧性的一面。英国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和皮柯·耶尔在对谈《何为家?何以为家?》中同样论及移民梦想以悲剧收场的可能性。当第一代移民为挤入主流社会而筑造自己的新家时,却没想到自己正在为子女们打开走出这个新家的大门。



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浮华世界

《浮华世界》是作者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将自身作为观照对象的小说。1990年,托尔斯泰娅获邀到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俄罗斯语言文学课。教学之余,她还为《纽约客》《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出版物撰写文章,并在多家学术机构任教。1999年,女作家厌倦了国外漂泊不定的生活,返回俄罗斯。她将这段往事糅进小说中,写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主人公“我”暂居美国期间的经历。具体而言,如她本人所说,小说“写的是我如何在美国买了一栋房子,我在那栋房子里的生活,以及我是如何失去它的”。



陈雷:浪漫主义诗学与侦探小说之源

英美文学研究者陈雷是剑桥大学英文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现代英国文学、浪漫主义及思想史。在《浪漫小说诗学和侦探小说之源》这篇评论中,作者陈雷指出埃德加·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与浪漫主义诗学渊源深厚。坡吸收并发展了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提出的“想象”理论,强调艺术家的“想象”能力对创作的重要意义。在坡的眼中,侦探大师与艺术家并无二致,这是他笔下出现杜潘这种富于创造性想象力和分析能力的大侦探形象的原因。



阿尔卡季·德拉戈莫先科诗选

阿尔卡季·德拉戈莫先科(1946—2012)是俄罗斯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著有诗集《描写》《克谢妮娅》《在被取缔的岸边》《同义反复》等。德拉戈莫先科的诗歌创作既受到美国语言诗派创作理念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又与俄国现代派诗歌及斯拉夫文化传统颇有渊源。他的诗不仅具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而且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他在诗歌中通过现代乃至后现代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对爱、记忆、时空以及语言等存在之永恒话题的思考,实现了诗与思、审美与思辨、文学与哲学的融合与统一。本期刊登的这组诗选出自《爱的宏大同一》,这是诗人遗孀在其逝世后选编的一部以爱为主题的诗集,2019年由莫斯科利波尔经典作家出版社出版。

70K
上一篇:《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下一篇: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郑州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