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刊物,迄今已有40余年历史。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本土化与国际化为抓手,兼顾国外与国内宗教研究,理论与现实研究并重。本刊辟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专稿”“专题研究”“书评”“综述”等特色栏目。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宗教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徐志坚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和祖国统一的实践需要要求在宗教领域内有创新的理论支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也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宗教中国化的治理经验。引导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要求各个宗教在中国化发展中秉承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理解。以宗教中国化为引领,在理论表达上要以坚持爱国主义为宗教中国化的第一要义,以宗教“私人化”为宗教中国化的意识形态指引,以坚持宗教时代化为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方位,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宗教中国化的动态评价标准,形成宗教中国化的系统理论表达。在宗教工作中要以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合睦,也在更高层次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宗教中国化 理论逻辑
作者:徐志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从“科学”发现“宗教”:
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宗教批评与信仰再造
——基于人文语义学的视角
张宝明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转型与信仰再造的关键时期,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群体围绕宗教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形成“以科学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等话语模式。细读新青年派的宗教论述,会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肯定信仰同时又批评宗教的“态度同一性”。这源于他们以德先生(民主)反对作为专制护符的儒家学说,同时又以赛先生(科学)反对作为封建迷信的宗教。评价新青年派一百年前的宗教批评与信仰再造,我们既要看到其现代性价值,同时也要反思其问题缺失。这里的反思并不是站在历史背后,把历史人物的宗教论述放在成败优劣的天平上称量,而是要从问题意识提升到问道意识,以便更客观地认识新青年派的宗教批评与信仰再造问题。
关键词:宗教 科学 新青年派 宗教批评 信仰再造 人文语义学
作者:张宝明,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神分析视域下个体宗教观念形成的心理根源
陆丽青 沈梦颖 陆羽婕
诸多精神分析学家从个体发生的视角对宗教观念形成的心理根源做了解释。弗洛伊德将宗教视为神经症,而上帝则是理想化的父亲;荣格把集体潜意识置于上帝的位置,认为宗教是集体潜意识的自然生命;客体关系学派认为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宗教体验的源头,亲子关系直接影响个体心目中的上帝形象;弗洛姆将宗教视为人性的基本需求,根植于生而为人无法摆脱的生存处境;乔治弗兰克尔强调宗教观念是心理世界外部化的产物。精神分析学派的上述观点在宗教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因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科学研究反而为神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提供了“栖身之所”。
关键词:宗教心理学 宗教观念 精神分析 心理根源 潜意识
作者:陆丽青,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省宗教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中心;沈梦颖,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羽婕,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迁都就嵩:寇谦之对嵩岳之经营与孝文帝迁都考略
姜望来
北魏寇谦之神圣化嵩岳并以之为拓跋皇权服务,将中岳为地中之儒家传统观念与晋宋时代已经出现的“中国阳气纯正”道教观念,创造性地加以结合,以“三阳地”代称嵩岳,竭力将嵩岳地位予以凸显和特殊化,于是嵩岳成为能为北魏皇权扩张提供支撑之圣地。尽管后来嵩岳道教衰落,但主要由寇谦之奠定的嵩岳对于拓跋皇权之特殊性与重要性却未动摇,并在孝文帝时代“迁都就嵩”之理念与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寇谦之 北魏孝文帝 嵩岳 迁都
作者:姜望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
《选(成)佛图》的文本、注释与功能转变
——从游戏到教具
王连冬
本文以佛教游戏《选(成)佛图》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四个问题:《选(成)佛图》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注释文本?历史上人们是如何评价它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它?《选(成)佛图》的文字内容、版本等信息说明它真实存在却被佛教史忽视的事实;结合藏外新发现材料,以文献枚举法说明,关于《选(成)佛图》的注释是强化正面评价,转化负面评价的转折因素。以一般的历史考察揭示,人们在评价中由对它义理的阐释转向对实际教育价值的关切。我们的评价既要看它作为教具的工具价值,更要关注它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体现民族智慧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选(成)佛图》 佛教游戏 智旭 佛教史
作者:王连冬,哲学博士,中国计量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
佛乐声声渡洋来
——“海上丝绸之路”对华南佛教音乐形成的影响
董波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及其音乐传入密切相关。把握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华南佛教传入的关系,为分析华南佛教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华南佛教音乐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对佛教经义之传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佛教音乐提供了唱诵文本。“海上丝绸之路”对佛事仪式之生发的影响,为佛教仪式音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海上丝绸之路”对佛教法器的影响,为佛教器乐创造了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佛教法器“梵钟”和“铜钹”的影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华南佛教音乐的生成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华南地域文化、精神的基因。
关键词:华南 海上丝绸之路 佛教音乐
作者:董波,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五更词》与明清黄天道宝卷
李志鸿
本文以民间曲调《五更词》为研究中心,探讨其与佛教、道教以及明清民间宗教实践的关联。本文以为,明清黄天道继承了唐代道教钟吕派以及金元道教全真道的内丹修持传统,以《五更词》曲艺的形式,传扬内丹炼养的思想与实践。明清民间宗教宝卷中层见叠出的《五更词》,蕴涵着丰富的道教内丹修炼思想,揭示出民间宝卷与道教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又可证,道教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关键词:五更词 宝卷 黄天道 民间宗教
作者:李志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湖湘水神孝烈灵妃与二妃考辩
王元林
先秦时,湖湘神湘君、湘夫人传说盛行,汉代将帝女、舜妃联系为“湘夫人”。汉晋时二妃被官民树碑立庙,黄陵二妃庙为汉晋以来祭祀二妃的主要场所。直至唐代,灵妃还是指代二妃。至五代楚国时,黄陵二妃庙先后封号“懿节庙”、“昭烈庙”。而此时民间流传秦代罗家孝女及弟寻父而赴水身亡的故事而有罗娘庙,南楚马氏重修庙,并封罗氏孝女为“昭烈”。两个“昭烈”成为后世混淆的原因所在。因旱灾罗氏姐弟灵应,宋代元丰时由岳州知州李观奏请首赐“孝烈灵妃”、“孝感侯”,后封号叠加,不断灵异,其信仰从湖区扩展至周围湘沅尾闾区域。湖湘神孝烈灵妃、孝感侯信仰与二妃信仰关系密切,“灵妃”后世多有混用,其信仰不断拓展与异化。
关键词:孝烈灵妃 二妃 孝感侯 黄陵庙 南津庙
作者:王元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从地方丧仪看信仰实践中的三教共融
——甘肃定西民间丧仪探析
张冬萍
民间丧仪是民间信仰中融合多元文化与宗教信仰的民俗事项。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民间丧仪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将丧仪的讨论建构于地方性知识之上,围绕民间丧仪中三教共生与融合的具体表现,探讨何以共融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观念问题。这种共融文化机制的探讨对理解中国在文化上的包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丧仪 三教 引魂 共生与融合 丧仪观念
作者:张冬萍,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资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
从“归命基督”到“畅敷佛化”
——张纯一改宗信仰考述
何卓恩 李涛
张纯一作为近代一度活跃于耶佛两界的著名学者,早年因趋新和革命而接触基督教,并受洗“归命基督”,近十年的广学会生涯,使其在基督教界颇具声名,后却因激进的改造基督教言论,为基督教界所不容。此后,张氏在太虚法师的支持下转而“畅敷佛化”,宣扬“佛化基督教”,一时引起耶佛两教聚讼纷纭,于是时人及后人将其定位为改宗信仰的典型人物。实际上,当时张氏恰逢耶佛两教竞争激烈之时,身与其中,虽矢口否认改宗,然其身份已不能自主。可见,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宗教信仰者,其信仰始终与时代潮流交互影响,自我认同亦经历不断地调适与抉择。
关键词:张纯一 归命基督 畅敷佛化 改宗信仰
作者:何卓恩,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混搭”的基督信仰及其群体分布
——基于CFPS2018的数据分析
李峰 王倩
本文回应有关中国人信仰“叠加性”及国外学界关于“多重信仰归属”等本质性问题的讨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的数据,对统计方法进行技术性改进,采用神灵本位测量法对基督徒人数及其信仰特征和群体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兼信耶稣基督和中国传统信仰对象的“混搭”现象普遍存在,故基于不同口径的基督徒人数测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完全符合一神论和排他性标准的基督徒仅占总人口的1.22%;此外,男性比女性、非宗教组织成员比宗教组织成员、农村人口较城市人口以及南方比北方选择“混搭”式信仰的几率更高。从实然的角度探究中国基督信仰“信”之方式既可与西方理论对话,又可推动基督教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基督信仰 叠加性 多重信仰归属 神灵本位 “混搭” 群体分布
作者:李峰,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倩,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讲师。
《天方性理》对“一多”关系的理解
王希
刘智的《天方性理》被公认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巅峰之作。其以显化论为核心的宇宙论模式,同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宇宙论颇有相似、相近及相合之处。本文以“一多”关系为切入点,参照理论苏菲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哲学的相关论述,将《天方性理》宇宙论模式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三点,即:一多共在、一主多从的自然生化观;一贯于多、一超于多的本然流行观;即一即多、一多互摄的万物全美观。
关键词:天方性理 一多关系 自然生化 本然流行 万物全美
作者:王希,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道教艺术研究的新范式
——《图写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述评
刘紫云
“三支队伍”培养与宗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彭瑞花 马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