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60余年来,《历史研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全球史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从全球文明观念史看中国式现代化
德国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中东国家现代化实践及历史反思
王铁铮 闫 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汉初侯国制度创立新论
内容提要:西汉初年的列侯制度继承自秦,列侯属军功食邑贵族,仅有“食邑”而无“侯国”。汉文帝二年始创侯国制度,列侯在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彻底摆脱军功贵族身分,正式跻身“诸侯”之列。这是西汉军功爵制、封建制度的重要变革。汉文帝名义上提升列侯身分地位,实质是借“诸侯治民”原则,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侯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关键词:侯国制度 食邑制度 封建制度 军功爵制 功臣集团马端临“职役”概念及其意义
内容提要:马端临“职役”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职”不断“役”化基础上。马氏认为,“职役”本质为“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是其内涵特征。但《文献通考·职役门》又收录“差役”相关史料,而差役中“吏”阶层与职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内涵特征存在较大距离。这一编排,不仅与马端临职役概念内涵特征相冲突,也使差役被读者误为职役概念外延,甚至将差役与职役等同。马端临《文献通考》呈现差役面相及后人理解发生偏差的根源,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官民语境,使“吏”阶层处于被遮蔽状态。辨析马端临职役概念,对认识中国古代役制和行政管理体系有一定意义。蒙元时代的四怯薛长承袭
内容提要:怯薛制是蒙元时代草原色彩最为浓厚的政治制度之一,不仅元人与之存在隔膜,现代学者亦有误读。怯薛制度建立之初,怯薛长的选任范围并非如《元史》记载限于成吉思汗的“四杰”家族,而是涵盖蒙古开国功臣集团。大蒙古国分裂后,怯薛制度作为重要的草原传统,在元朝和其他汗国中得以保留。受到蒙元时代汗位之争的影响,怯薛长选任经历了复杂的变动。《元史》所谓太祖创设的“祖制”,并非出自成吉思汗之手,而是元人对元朝政治的观察与总结。怯薛长的家族承袭,集中体现了怯薛制连结大汗与异姓贵族的纽带作用。中国共产党地下机关设置的调适(1927—1937)
李 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内容提要:机关是政党维系组织运作的枢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借鉴之前公开机关的组织经验,扩大机关规模,使地下机关负责群众工作,并通过租赁房屋来设置地下机关,结果面临严重风险、成本压力和党内舆论压力。1930年,中共尝试推行机关群众化,以在业党员取代机关专职党员,以党员、群众的家庭及公共场所代替租赁房屋的方式缓解地下机关设置的困境。但在“左”倾关门主义政策影响下,群众工作被局限于地下革命群众团体中,机关群众化的尝试收效甚微。1935年后,中共逐渐改变地下机关设置方式,明确提出秘密工作与公开工作相互分离,精简机关规模,实现了地下组织的成功转型。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地下党 组织建设 群众工作 白区赫梯节日空间及其国家治理策略
内容提要:赫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赫梯国家性节日中的各类庆祝仪式,在都城和其他城市、地区辗转举办。城市与城内的神庙、宫殿等场所构成节日举办的现实空间。在节日活动中还出现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交织,二者通过“巡幸京畿”和“四方来贺”的形式得以呈现。赫梯统治者借此扩大了节日活动的空间内涵,延展了国家宗教文化管理的空间范围,实现了掌控和威慑核心区,笼络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治理策略。关键词:赫梯 节日空间 国家治理 安纳托利亚 文明史
历史距离与现代历史意识的嬗变
内容提要:作为过去与现在关系的一种表达,历史距离体现过去与现在发生分离乃至断裂,进而获得不同的时间属性。而作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物,历史距离指历史学家与其研究对象之间被认可的时间限度,是历史学家认知与探究过去时应遵守的原则,也是历史认识和历史研究保持客观公正的前提。在现代阐释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尤其是奥克肖特“实用的过去”观念影响下,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得到重新解释。特别是“过去的在场”理念出现,进一步打破了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不仅让历史距离消失,也赋予现代历史意识更丰富的内涵。关键词:历史距离 历史意识 历史记忆 后现代主义 奥克肖特烟火公事在宋代基层治理中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