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2-15 阅读量:346

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李向阳

【内容提要】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载体。与现有的多边贸易机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不同,经济走廊的核心功能是解决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因而与“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经济走廊不是一个静态机制,其从起步到成熟一般要经历狭义经济走廊、拓宽经济走廊、夯实经济走廊与广义经济走廊四个发展阶段。这种深化或升级实际上是构建区域供应链或价值链的过程。在经济走廊建设的不同阶段,其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对要素投入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既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同时,实施新发展格局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又为深化经济走廊、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供应链提供了可行性。过去十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走廊建设大多停留在前两个发展阶段。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深化经济走廊建设需要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关系、硬联通与软联通的关系以及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与开发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关系,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奠定微观基础。
【关键词】经济走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供应链;新发展格局
【作者简介】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美技术竞争与中国周边经济秩序变革——以中水平技术优势塑造中国周边经济结构

高程 薛琳

【内容提要】中美技术竞争是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表现,中美技术竞争的核心不仅在于谁的技术更前沿,更在于谁能运用现有技术开拓更广阔和更为纵深的市场,对更多国家辐射更大影响力,从而在新一轮全球产业价值链重塑中占据优势地位。中美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这是中国的相对短板;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成本更低、性价比更好和适用性更强的中水平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的相对优势所在。作者由此建立了一个大国技术竞争的分析框架,重点围绕技术后发国家与技术先发国家在技术落后国家的竞争逻辑和大国利用技术手段塑造周边经济秩序的一般路径,从技术适应性和技术竞争优势两个维度分析中国能够在周边地区与美国的技术竞争取得成功的原因:中国在周边地区有效利用了中水平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投资优化区域产业价值结构,并利用技术出口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在与美国的技术竞争取得了一定优势,逐渐提升了在周边经济秩序构造中的战略地位。运用华为公司依靠竞争优势开拓泰国市场和中国在周边布局铁路技术以改善周边经济发展环境两个案例对上述框架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中国正着力发挥中水平技术优势扩展周边市场,并以此逐步健全一个相对自主的中国—周边产业链、完善周边经济发展环境,这是中国借助技术手段重塑周边经济秩序、塑造周边战略的关键。
【关键词】中美技术竞争;中水平技术;周边经济秩序;中国周边战略;技术转移
【作者简介】高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薛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跨领域规则互动与全球治理有效性

张发林 靳天熙 吴笛

【内容提要】跨领域规则互动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全球治理不同领域的核心国际规则之间密切关联,在特定议题上存在互动,对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不同领域规则对同一议题的目标一致性和内容一致性程度,跨领域规则互动可分为协同型、协商型、竞争型和冲突型四类。在测量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即输出、行为和结果方面,不同类型的跨领域规则互动对特定问题的全球治理有效性产生了不同影响,由此形成一个跨领域规则互动影响全球治理有效性的分析框架。根据该框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药品可及性、气候友好技术转让和转基因产品贸易四个典型案例进行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一般性结论:协同型互动是构建全球治理有机体系、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的最佳规则互动方式,协商型、竞争型和冲突型互动对全球治理有效性的正面作用总体上依次减弱;协同型跨领域规则互动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并不多见,竞争型和冲突型互动较为普遍。这就指明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全球治理有效性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即构建跨领域协同互动的全球治理规则体系。然而,跨领域规则互动对全球治理有效的影响并非线性和因果性的,作者尝试对复杂的经验现实进行系统梳理,剖析规则互动影响治理有效性的复杂机制,期冀能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际规则作用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跨领域规则互动;全球治理有效性;国际规则;全球治理;国际制度
【作者简介】张发林,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靳天熙,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笛,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国际制度融合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任琳 张尊月

【内容提要】相较于以往导致国际制度复杂性出现的客观成因,目前的国际制度复杂性主要是由大国主观塑造产生的,是大国博弈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具体显现。规避国际制度冲突并塑造国际制度间的融合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核心议题。作者分析了霸权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是否更难实现国际制度融合的问题。研究发现,欧洲稳定机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国际制度融合度远低于预期,而清迈倡议(多边化国际制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国际制度融合度却高于预期,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制度的主导国或倡议国之间存在的所谓“志同道合”盟友关系并不是促进国际制度融合的必然前提,霸权国与新兴大国各自主导或倡议的国际制度之间也能实现融合。除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外,区域逻辑在国际制度的融合中也可发挥主要作用。在货币金融议题领域,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整合方式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可选路径。
【关键词】国际制度融合;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国家与市场逻辑;区域一体化;全球治理复杂性
【作者简介】任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尊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蚍蜉撼树抑或聚沙成塔——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传统安全治理的路径差异

凌胜利 朱翊民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国际非政府组织虽然广泛参与了全球传统安全治理进程并发挥了不同作用,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传统安全领域的治理路径存在显著的差异。相关研究主要从组织绩效、治理方式与议题属性三方面对全球传统安全治理进行了分析。基于组织能力和治理空间两个变量,作者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传统安全治理的路径差异进行了案例对比与分析。组织能力主要受组织资源与组织分歧度的影响,而治理空间主要由议题的紧迫度与主导国的意愿所决定。受组织能力和治理空间的影响,协同型治理、说服型治理、竞争型治理和依附型治理成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传统安全治理时选择的四种不同路径。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冲突中参与治理的权益保护、常规军控、和平建设与核军控四个案例可以检验文章提出的理论假设。随着全球安全议题的不断增加,全球安全治理也亟须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中国在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实时,既要与其他国家携手合作,又应关注和重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多重作用,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安全治理;传统安全;组织能力;治理空间
【作者简介】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翊民,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霸权遏制、实力认知与崛起国回应策略选择

周子淙

【内容提要】权力转移过程充斥着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为了护持霸权,霸权国往往会对崛起国采取不同程度的遏制,在此背景下研究崛起国如何回应霸权国遏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影响崛起国对霸权国回应的两个核心变量分别为霸权国对崛起国的遏制程度和崛起国对自身实力的认知。根据霸权国遏制程度的高低和崛起国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强弱,可以将崛起国的回应划分为竞争型回应、畏缩型回应、过激型回应和收敛型回应四种类型,崛起国会分别采取对抗和让步混合策略、极端对抗策略、被动让步策略和主动让步策略。通过分析20世纪30—40年代的日美关系、20世纪70—80年代的日美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英关系以及俾斯麦时期普鲁士统一过程中的英普关系,可以检验四种回应类型及其策略机制。无论在霸权国何种程度的遏制下,崛起国若想成功达成既定战略目标,都需要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回应策略。
【关键词】遏制战略;崛起战略;权力转移;战略竞争;大国关系
【作者简介】周子淙,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70K
上一篇:《台湾历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下一篇:《哲学动态》2023年第10期目录与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