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2-15 阅读量:356

汪道涵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与国家统一的重要贡献述论


严安林  樊雨晴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开启大规模的民间交流以来,汪道涵在推动两岸政治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由“对立”走向“对话”的国家统一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方面,他以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沟通艺术举行“汪辜会谈”和“汪辜上海会晤”两次正式会谈,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建立两岸制度化的协商渠道,实现两岸从“经济对话”跨越到“政治对话”;另一方面,他积极投身两岸交流,推动台湾问题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关于“两岸政治定位”“共同缔造论”及“共议统一论”等前瞻性的国家统一理论,从两岸同胞所思所想和国际形势的大格局出发,跳脱台湾问题本身,搭建新闻媒体交流平台,以辩证思维寻求两岸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为现阶段处理两岸关系、化解政治僵局提供诸多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汪道涵 海协会 两岸关系 汪辜会谈 国家统一

作者 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樊雨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专题论文·


盟国审判机制下的国民政府审判“台籍战犯”问题


刘萍


内容提要 抗战胜利后对“台籍战犯”进行审判,是中国政府收复国土后,在台湾恢复行使国家主权的第一次司法实践。受盟国审判机制及国际法的规约,国民政府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对违法战犯坚决进行惩处,二是对违法台湾人依据国际法以战犯身份审判。由于相关法规出台迟滞,以及司法群体对法的理解存在差异,对“台籍战犯”的身份存在争议。但作为审判战犯最高决策机构的国民政府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始终坚持以国际法审判“台籍战犯”,部分司法判决也较好地诠释了国际法,一定程度体现了近代以来司法群体对国际法的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 “台籍战犯” 汉奸 战后审判 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

作者 刘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



农复会早期土地改革经验与美国冷战土改政策关系研究

——兼论对1950年代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


程朝云


内容提要 根据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的特殊美援机构农复会,在其成立之初,由于自身的“技术路线”属性,加上同期美援政策的影响,并未在土改方面有任何实际行动。1949年初,受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和中外舆论影响,农复会开始将土改的重要性提到所有工作之首。南京解放后,农复会为配合美国新出台的“第四点计划”,有意将自己打造为美国农业援外的“典范”,于是选择从易于推行的减租入手,在尚处于国民党控制下的四川等地推行大规模的减租计划。大陆工作结束后,农复会一方面通过对早期工作经验和援外模式的总结,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实施“第四点计划”的重要参考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土改问题专家雷正琪,农复会的早期土改经验与美国针对第三世界的土改政策联系起来。特别是还在继续进行的台湾土改,不仅为政策形成提供了经验价值,更成为政策出台后最有希望成功推进的案例。美国、农复会以及国民党当局都有意将台湾土改打造成亚洲土改的“模范生”。通过考察农复会早期与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第四点计划”的互动,以及迁台后台湾土改与美国土改政策的互动,可以发现台湾土改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既有对台湾土改的研究或许低估了美国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 农复会 土地改革 美国土改政策 美援 冷战

作者 程朝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约翰逊总统任职后期美台关于蒋介石“反攻大陆”政策的互动分析


陈长伟


内容提要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不支持蒋介石的“反攻大陆”政策,但历任总统应对的策略有一定区别。艾森豪威尔、肯尼迪从来没有对该政策予以明确的否决,而是采取一种模糊的态度。美国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到了约翰逊总统任职的后期发生了显著改变。随着1966年中期越南战争的白热化以及中国大陆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蒋介石不再以中国大陆的状况作为游说美国支持发动“反攻大陆”的首要理由,而是以台湾安全遭受大陆的威胁为由请求美国加大对台湾的协防力度,并允许台湾当局对大陆放手一搏。然而,此时约翰逊政府正致力于调整对华关系和严控越战规模,不希望给海峡两岸对峙的双方发出错误信号。于是,约翰逊一反前几任总统在该问题上的模糊立场,于1967年3月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政策予以明确拒绝,实质上终结了美台在这个问题上的商讨和博弈。

关键词 “反攻大陆”政策 蒋介石 约翰逊 越南战争

作者 陈长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现代台湾学术史与两岸关系研究·


范文澜、郭廷以与两岸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


赵庆云


内容提要 从人际交往来看,范文澜与郭廷以并无交集;但从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历程来看,两人却多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此新兴史学领域的开拓者,不仅都撰有中国近代史通论性著作,引领学术风气,在学界影响深广;且分别在海峡两岸擘画创建近代史研究机构,推进资料建设,所建机构发展至今均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近代史研究重镇。两人兼具学术和事功,将之放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结合考察,比较审视,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史学与政治、史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并为研究现代学术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范文澜 郭廷以 两岸关系 中国近代史

作者 赵庆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成员



张朋园、吴雁南与黔台史学交流


杨金华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下半叶黔台史学交流史上,吴雁南、张朋园扮演了关键的桥梁角色。1989年国民党当局再次放宽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限制,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转折点。在吴雁南、余怀彦、冯祖贻等黔省学者鼎力支持之下,张朋园时隔43年完成首次返乡探亲夙愿。随着国民党当局于1992年逐渐放开大陆学者赴台学术交流限制,两岸史学交流由先前的“南学北移”的单向流动迈入“南学北移”“北学南移”双向并存阶段。得知吴雁南、冯祖贻、何才华等人有意赴台开展学术交流,张朋园积极设法促成,并希望将私人藏书赠与贵州师范大学,聊表作为国民之一分子的心意。1996年,吴雁南国家“八五”社科重点项目结项时,张朋园与章开沅、隗瀛涛共同担任评审专家。得益于吴雁南、张朋园、余怀彦等学者的苦心擘画,黔台史学交流随之启动,为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又一范例。

关键词 吴雁南 张朋园 黔台 史学交流 两岸命运共同体

作者 杨金华,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汉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港台学者劳思光的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王豪


内容提要 劳思光于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曾作为台湾地区许多高校的教材使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相较于梁启超、胡适、钱穆、侯外庐等人的相关研究,劳思光重点揭示了清代学术在“求是”的追求之外,坚持儒家“通经”信仰的保守一面;厘清了清代学术思想因“致用”而强调“通经”,因“通经”而从事“考古”的发展脉络;在肯定清代学术宗师戴震治学合乎科学精神的同时,亦分析了戴震学术思想在论证与逻辑上的缺漏。在反思清代学术思想得失的基础上,劳思光主张对传统文化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就是摒弃其“封闭成分”,吸收其“开放成分”。他的这些学术观点,对于当下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及两岸学术文化互动均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 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 清代学术思想 两岸学术文化互动

作者 王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


·青年论坛·


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围绕1966年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


丁志远


内容提要 1966年的第21届联合国大会,美国政府拟以“继承国”理论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局面。但现实情况是,美国政府既无法劝说台湾当局接受有涉“两个中国”的方案,也无法使加拿大政府放弃涉及安理会席位的“一中一台”提案。为争取台湾当局接受美方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调整,同时也为降低加拿大提案的影响力,美国转而支持由意大利主张、实际是美方亲手设计的“研究委员会案”。由此,美台之间经历了一场步步为营的交涉博弈过程,而蒋介石在关键时刻的“压迫策略”,对美国在联合国推动“研究委员会案”起到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 台湾当局 中国代表权问题 美国政府 “研究委员会案”

作者 丁志远,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讲师



英国在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过程中关于台湾条款的态度演变


马吟风


内容提要 英国关于《旧金山对日和约》台湾条款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英国虽企图借“台湾人的人权”,插足《对日和约》草案中台湾条款的确定,但坚持认可《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在《对日和约》草拟期间,英国认可《开罗宣言》,不赞成《对日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台湾,但面对美国施压,英国有妥协的准备;英美就《对日和约》直接谈判期间,英国接受了美国“只谈日本放弃台湾而不言归属”的方案。这一时期英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力主在《对日和约》中规定“台湾归还中国”,又有顺应美国的一面。最终美国的态度产生了压倒性影响。

关键词 英国 台湾 《旧金山对日和约》

作者 马吟风,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70K
上一篇:《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下一篇:《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