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8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科期刊网  2023-11-23 阅读量:369

摘  要









图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


从人民性维度理解习近平

关于宗教工作讲话的思想内涵

王宝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讲话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成部分,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合理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讲话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宗教实际出发,指出宗教工作的本质就是群众工作,体现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自由、关心信教群众物质生活改善、尊重和保护信教群众各方面权益等。习近平总书记宗教讲话的人民性立场其来有自,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论早期基督教历史》等涉及宗教的文献,都深蕴人民性的立场;二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今,人民性立场是一贯的;三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宗教的优良传统中,都具有人民性的要素。本文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宗教讲话的人民性内涵时,力图将三方面来源也加以梳理。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正。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宗教工作论述  人民性内涵

作者:王宝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图片
专题研究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方立天的佛学研究及其学术贡献

前川健一  张文良


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其中,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佛教哲学的解读发挥了佛教文化启蒙的历史作用;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为“佛教是文化”的论断提供了学理支撑;而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作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核心论述之一,迄今对学术界思考宗教中国化问题仍富有启发意义。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当代东亚佛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构成东亚大乘佛教研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价值的关注体现出一位佛教学者的学术洞见。

关键词:方立天  佛教哲学  佛教中国化  东亚佛学

作者:前川健一,日本创价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张文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日文版前言

菅野博史 著  张文良 译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方立天  佛教哲学

作者:菅野博史,日本创价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译者张文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理论研究所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

张志刚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伊斯兰教中国化  以儒诠经  伊儒会通  文化自觉

作者:张志刚,浙大城市学院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基地研究员。



中土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及其影响

何剑平  萧龙


音乐供养是法华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东晋以还,中土法华经注疏在宣说、注释《法华经》中与音乐供养有关之文献时形成音乐供养观,集中体现在对两类名义的认识:一是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所奏法乐的名目及内容;二是关于音乐与供养之关系。紧那罗王、乾闼婆王皆属帝释之执乐神,所奏乐为法乐,主要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三乘教行之内容,至唐开元以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观之明辨雅郑、从社会政治角度对音乐认识的影响,《法华经》注疏者将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视为“清歌雅乐众”和“胜芳烈乐众”,而将供养音乐分为真正之乐和邪淫之乐,并将之与中土所谓邪乐(郑卫新声等乐)与正乐(大夏、大韶等古乐)作比。造成此种现象缘于中土净土宗、禅宗所推行的佛教通俗化趋向和唐代俗乐之兴盛对佛教“歌咏颂法以为音乐”理论的冲击和影响。出于对唐开元前后讲经唱导师因对民间歌曲之广泛利用而致使佛教音乐“雅正全乖”、渐失纯正性之忧虑,天台宗尤为强调出家僧众音乐供养者的自身素质,并在法华注疏中予以讨论。此种表现于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影响到变文或讲经文的撰作,俄藏Φ365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可为代表,其崇尚佛国诸天伎乐,排斥世间郑卫之音的倾向,表明在北宋以来,雅乐意识逐步加强的态势在讲经文中的反映。

关键词:法华注疏  音乐  供养  影响

作者:何剑平,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萧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广、狭“格义”与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

张淼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方法,可分为狭义“格义”与广义“格义”两种。就东晋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而言,他针对小乘毗昙学多涉及名相概念的“事数”而采取了狭义“格义”的解经方法,对大乘般若学的“性空假有”思想则采用了广义“格义”的诠解方法。道安通过灵活使用两种不同意义的“格义”方法,促进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广泛流行,特别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从狭义“格义”转换到广义“格义”,显示了中国僧人在促进印度佛教中国化和建立中国佛学理论上的努力,这为我们当代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研究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道安  格义  毗昙  般若

作者:张淼,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清静经图注》考论

詹石窗  范佩佩


《清静经图注》是彭德源借注解道教经典《清静经》以传教的青莲教系统之作品,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通过对海内外藏书机构和民间收藏的多种《清静经图注》重刊本进行甄别与断代,并梳理其源流,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民众观念的变迁。《清静经图注》不仅在庶民阶层中广为传刻,而且在士绅阶层中也有所传读。清末地方官员胡薇元所作《清静经笺注》即参照《清静经图注》分章及注文来注解《清静经》。以《清静经图注》为切入点,可以管窥晚清、民国时期民间宗教与传统道教的互动关系以及儒家士人对民间宗教与传统道教文献的接纳与转化。

关键词:清静经图注  彭德源  民间宗教

作者:詹石窗,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范佩佩,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双城无量观《癸未坛登真录》研析

汪桂平  高翔


本文对1943年黑龙江双城无量观传戒的文本资料《癸未坛登真录》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对题词、序跋的分析,其二是对传戒戒师的研究,其三是基于年龄、地域、宫观以及道派出发对戒子进行的整理与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双城无量观的传戒是在伪满洲国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由政府指定举办,尽管受到日伪政权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利用,但当时道教界却利用本次传戒的机会,致力于坚守自己的文化本位,进行道教人才的培养和道教律脉的传承,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传戒  登真录  双城无量观  全真道  伪满洲国

作者:汪桂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道教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翔,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方式

袁波  任丽丽


早期基督教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自耶稣出生至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为止的大约400年(即从公元1世纪初基督教诞生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是早期基督教时期。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基督教的襁褓期,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逐渐传播、发展、壮大,并突破种种藩篱,最终确立在罗马帝国统治地位的过程。的传播与发展在不同阶段得益于不同因素的推动。公元一世纪,在传播的初始阶段,早期基督教依托于母体犹太教进行传播,并逐渐突破了犹太教教义的局限;公元二世纪至君士坦丁统治之前,早期基督教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传播基于教会组织所发挥的组织优势;《米兰敕令》颁布以后,早期基督教的传播便开始借助于统治者的政治权力在罗马帝国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对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方式的研究,可以对其发展的原因形成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早期基督教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与传统的关系、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而促进罗马帝国政治文化内涵的变化。

关键词:早期基督教  罗马帝国  传播方式

作者:袁波,历史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丽丽,杭州艺术学校教师。



明末清初上海天主教会的

田房收支与经济自养

——以《敬一堂志》为中心

史习隽


随着在华传教团于17世纪中叶逐渐陷入财务困境,如何获得稳定的收入以实现收支平衡,成为了各地方教会存续与发展的关键。在上海传教区,教会自明崇祯年间开始置办耕地以佃租取利,入清后又开辟了房屋租赁作为增加收入的另一渠道,逐渐形成以田房为中心的经济自养体系,实现了基本的自给自足。本文主要依托《敬一堂志》中所载明清之际上海天主教会在建设运营中的各项开支与收益,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上海教会经济自养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揭示了在此特定经济文化环境下江南教会的财务状况与发展实态。

关键词:上海传教团  经济自养  《敬一堂志》

作者:史习隽,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根祖意识中的集体行动逻辑

——以晋南关庄关氏后裔的祭祖为例

牛林溪  杨洋


关公在历史的变迁中被建构成为道德象征,作为符号化的中介,打通了个体与家国的联系。本研究以根祖文化为切入点,以关庄——现存关氏后裔中最为古老和庞大的嫡系聚居地为田野点,深度诠释关氏后裔寻根祭祖的具体行动、心态结构与组织运作逻辑。通过个案研究发现:“根祖意识”历经时代变迁,仍保留了连续性,沉淀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深刻且普遍的合法性价值信念;以家谱、空间、仪式为祭祖表征形式,形塑家国想象共同体的“社会实在”;人们据此形塑的家族主义性格,构成传统与现代的接榫,兼具集体与个体的调和色彩,呈现出中国本土象征文化的公共性意涵。

关键词:根祖意识  集体行动  祖先崇拜  关氏祭祖

作者:牛林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杨洋,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水文化研究院讲师。


图片
书评

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拓创新

——《当代伊斯兰思想研究》读后感

吴云贵



祆教华化与夷教中国化之早期尝试

——评《中古祆教东传及其华化研究》

陈才俊  张蕾



孔教与现代中国的合法性之争

——读《孔教与国家建构:变奏与复调的历史(1895-1919)》

曹金羽


70K
上一篇:《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8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下一篇:《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